2014/07/05

張英哲- 第15章- 後語 謹以這篇文章獻給...

張英哲:  第15章- 後語 謹以這篇文章獻給... 
    原載於: 張英哲: 19702000年歐洲台灣人的社會-政治運動 *,  第15
      全文的電子檔載於「英哲部落/Ingtek-Blog: 改變世界」。網址:


第15章  後語 謹以這篇文章獻給

自從20034月答應接下撰寫這篇文章的工作以來,我用盡了我為生存而耗費的必要勞動時間以外的可支配時間,並且以科學家的嚴謹態度、以哲學家抽象而深刻的思維、以譜寫史詩般的筆調、以革命者的熱情埋首寫作。

半年後當我在10月底完成這件工作時,我才有時間和感覺來追尋,我內心這種驅動力從何處而來?漸漸地,一幕我直到現在都尚未將之以文字呈現出來的歷史與記憶浮現腦海。這一幕歷史與記憶不是本文所要敘述的直接對象,然而歷史與記憶裡的人物卻是默默地支持我完成眼前這一篇文章的巨大力量。篇幅和時間也不容許我在這裡詳細地說出這一幕歷史和它的意義,這是另一件有待我去完成的工作;在此容我把這一段後記當做將來的工作的楔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的前一年,1944年我出生在嘉義朴子。1947年二二八革命爆發時,我兩歲半。到了1950年,我對1950年前後發生的一些事多少已經開始有了記憶。而戰後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社會政治史是一些專業和業餘的台灣史工作者,以及倖存的政治受難者陸續重建出來的。至於從19501956年六年之間以及之後我家族的一些遭遇的大略過程,則是我的姐姐們後來加以整理出來的。[71] 1956年開始我自己已經能夠、而且必須面對歷史,必須記憶歷史
1956年我十二歲。在這一年的夏天,我從國民小學六年級畢業;秋天,我升學進入初級中學一年級。從這個時候開始我自己能夠、而且也就必須以一個十二歲的初級中學一年級的學生,開始注視自身周圍所發生的事,並且就人的心智成長的年齡而言,提早開始認識一段具有世界史普遍意義的台灣政治史和中國政治史-被壓迫的人民追求自由民主、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反抗專制政權的血腥殘暴的統治的解放鬥爭的歷史。當然,做為一個中學生我當時是不可能深刻地瞭解這一段歷史的意義的。

1950年,即194946因台灣大學和台灣師範學院的學生運動而發生的四六事件/四六學潮後的隔年。就在1950年的5月,我的二哥張璧坤因政治原因被國民黨政權通緝而開始逃亡,那時他是台灣大學經濟系四年級生台大法學院學生自治會副會長。同年61日我的三哥張碧江在家中被逮捕,那時他擔任小學教師,他所涉的案件是「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案」;他被判有期徒刑12年,卻先後被繫獄在綠島和小琉球138個月。張璧坤在逃亡3-4年後於195428被逮捕。隔日我的父親張其德也被逮捕,被控告資助兒子逃亡。張璧坤所涉案件是「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大法學院支部葉城松案」,他在1954824被判死刑,於1956926被槍決。我的父親被判有期徒刑10年,也足足服刑10年,於196428刑滿出獄,回家那一年他已經68歲。張璧坤逃亡期間還連累我的大姐夫呂錫彬以及許多識與不識的親友鄉人,這些人也都在被拷刑後繫獄多年。[72]

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大法學院支部葉城松案」的相關判決書裡載有李登輝的名字。近年來許多相關的研究推測,這位李登輝應是前總統李登輝。關於李登輝以及1950年代的這一段歷史,曾建元撰文指出:『我們從未聽過李登輝公開、正面地談論他的這段過去,反而...不斷地否認、反駁那些倖存同志的證言。(…..)。我期望李登輝能運用群策會的力量,召開研討會,好好地來評價這段幾乎被恐共思維湮沒的歷史(.....)我更期待陳水扁總統(…..)成立白色恐怖歷史真相調查委員會,.....(那些)為追求台灣自由解放而犧牲受難的(左翼青年)以公道,包括外省人和本省人。(.....)他們用行動証明了人世間的博愛情操,為台灣人留下了人格的典型。[73]

一個家族,同時出現五個政治犯,二哥被處死,另外四個人(我的父親、三哥大姐夫和一位表哥)的刑期總共超過32年。一切可以想像的、當代政治犯的家庭所遭遇到的苦難,也都在這個家可以經驗得到。在那段腥風血雨、最困頓的時代,我家裡沒有一個成年的男人,一切物質和精神的苦難全由我的母親吳枝和幾位姐姐們承擔。我們一家終究沒有被擊垮,幾位堅強的女性的形像時常會巍然地出現在我眼前。只是,我的父母親不知道,我這一個在1972年底的一個冬天的深夜離開家而去德國的兒子,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沒回家,直到他們先後於1984年和1990年闔眼長眠時,就再也沒看到這個兒子一面。

謹以這篇文章感念、紀念、敬獻給…..

張其德和吳枝夫妻  
張其德作為一個政治受難者在服刑期間於1957年被派遣到台中后里做外役建蓋房舍  
吳枝從嘉義朴子去后里探望他  兩人在后里的一棟建築前合照

 1940年代初的高中生張璧坤

張碧江1960年在火燒島



=======
首稿完成:2003/11/01.凌晨
最近修改補充:2014/3/27(7)
台北
==========================================

註釋


* 本文是應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的邀請、而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於2003129-11日主辦的「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研討會」而寫的。由於這個機緣才促使我完成這件工作。謹向吳樹民醫師與張炎憲教授的鼓舞,以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的秘書曾秋美小姐和她的團隊的多方幫助,表達感謝。
在撰寫本文的過程裡,張宗鼎、鄭自才、蔡文亮、徐雄彪、李玫、我的牽手林玉以及幾位同志、朋友,給我許多建議和鼓勵,幫我收集和整理資料,我也一併致謝。
全文原載於: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出版者): 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第一版第一刷,台北20056月,頁145-202
現在(2014年)這一篇是對2003年在研討會上提出的版本稍做補充的新版本。

[71] 張白鶴、張緞(張瑛玨)姊妹訪問紀錄,載於: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發行者):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三輯,台北1999,第二輯,頁625-6412)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執行):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二冊,台北1999,上冊,頁314-322

[72] 參閱:中華民國國防部、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國家安全局等,對相關人物及各個案件之判決書、機密文件等;「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大法學院支部葉城松案」和「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案」,載於: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二輯,台北1991,第一輯,頁186-190;第二輯,頁93-105

張碧江受訪記錄,載於: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記錄):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1995,頁345-354
張白鶴、張緞(張瑛玨)姊妹訪問紀錄,載於: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發行者):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三輯,台北1999,第二輯,頁625-6412)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執行):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二冊,台北1999,上冊,頁314-322

『臺灣歷史辭典』條目:「四六事件」與「臺大法學院支部案」,載於: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第三版一刷,台北2005.1.20., 2391039

[73] 曾建元:曾群芳同志的故事,連載於:台灣日報,2004.12.30.2005.1.07.,頁17,引述文分載於200515,6日和7日;在引述文裡括弧內的文字和下畫線是本文作者所加。
 
 另外,曾建元的一篇研究指出:「台大法學院支部」在1949年當時的台大校園裡的活動力是相當活躍的。「台大法學院支部」在書記葉城松和張璧坤(分別於194910月和19505月-張英哲增補)相繼逃亡後,台大的學生運動才沈寂下去。參閱:曾建元:台大校史的補白-戰後台灣校園政治事件之研究,載於: http://www.wufi.org.tw/%E5%8F%B0%E5%A4%A7%E5%8F%B2%E7%9A%84%E8%A3%9C%E7%99%BD, 2005年。另參閱: 張英哲:自許為民主的人士應如何看待孫立人將軍,載於: http://medphilosoph.blogspot.tw/2014/04/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