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8

張碧江: 蔡德本的著作 「蕃薯仔的哀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張碧江
蔡德本的著作 蕃薯仔的哀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原文出處的朴仔腳月報,第36期以及張碧江的日文與漢文手稿 的 照片附在本電子檔文之後。   本文的電子檔文製作與編輯: 張英哲 2015/2/8)


張英哲編輯說明(2015/1/10) , 最近修訂(2016/6/28):

張碧江的文章大約完稿於19986月。這篇文章原載於: 「朴仔腳月報」,第36(休刊號)199877出版,第6頁。張碧江不是一位文學界或文評界的人物。他的這篇文章的原手稿是日文,以下這一篇漢譯版的文章也是他自己譯寫的。

張碧江(出生年次1927)。蔡德本(出生年次1925)。兩位是同時代的嘉義縣朴子人。
195061日張碧江在家中被逮捕,那時他擔任小學教師,他所涉的案件是「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案」。他被判有期徒刑12年,卻先後在綠島和小琉球被繫獄總共138個月。以他這樣的 資歷他應該有勝任的能力和權威來檢驗「蕃薯仔哀歌」的內容的真假。他強烈質疑「蕃薯仔哀歌」一書作為史料的真實性,這也是他撰寫以下的文章的重點與目的。

一個作品若被評定為史料,它的內容的真假與正確性當然必須接受檢驗。可是一個作品若是小說,論者為什麼要去追究其內容的真假呢? 這正是值得探究的問題之所在!

我們認為: 汙衊真實人物的著作不是小說; 歪曲真實事蹟的著作不是史料。

張碧江不是一位文學界或文評界的人物。他的這篇文章有些文句或許可以做一些潤飾,才比較能夠順暢達意。我嘗試只在很少的地方做了儘量不改變他的原意的修改和補充,如果因而產生錯誤,這些錯誤當然必須由我負責。(圓括弧附-IT的文字是我做的修改或補充。)


 張碧江1960年在火燒島

張碧江(1990年)


==============================

張碧江:「蔡德本的著作「蕃薯仔哀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去年(1997-IT)偶然的機會,在八月二十五日出刊的「菜脯根月刊」裡看到(-IT)永川先生寫的一篇「蕃薯仔哀歌」。如果我的推測沒有走樣,這一篇文章應該是(-IT)永川先生為了推薦「蕃薯仔哀歌」(-IT)著者蔡德本為朴子國小傑出校友的推薦文。

既然是推薦文,當然不能免俗說些動聽的話,好讓被推薦的人能夠順利過關。這一點永川先生倒是相當熱心、賣力,熱情令人佩服。不過熱情歸熱情,應該也要注重內容的客觀,好讓人家看了覺得的確言之有裡才好。可惜永川先生好像熱過了頭,糊里糊塗,不知不覺中竟然寫出了舉證不當,前後矛盾的推薦文。

我不清楚永川先生所說的「自傳體小說」和一般所謂的「自傳小說」到底有什麼不同的含意。多了一個「體」字是不是有更深奧的學問。和著者(蔡德本-IT)所說的「以小說的形式描述」的「小說形式」又有什麼樣的不同? 依我門外漢單純的想法,不管「自傳體小說」和「自傳小說」以及「小說形式」所說的「小說」本質上應該沒有什麼分別才對。要不難道還有什麼「不是小說的小說」。既然同樣是小說,寫出來的應該是「虛構」的故事,(憑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可以天馬行空,包括胡說八道),或者虛構部份遠多於真實部份的文體。

然而,為了推崇此書的不同凡響,永川先生又提到日本評論家山本勳彭明敏教授對此書的評論。山本勳說「本書是一部戰後台灣政治不可多得的史料。」所謂史料,應該是可以做研究歷史的資料,其內容應該是屬有根有據的真實記錄。顯然地,永川先生所說的「這本自傳體小說」和山本勳所說的「不可多得的史料互有矛盾。說也奇怪,本來只是一本「自傳體小說」,經山本勳的評論後,竟然變成「研究台灣近代政治不可多得的史料」,也一躍變成彭明敏教授所說的「關心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人們必讀的書」,幾乎變成研究台灣近代史的經典。

請問永川先生,號稱日本經濟新聞總編輯的山本勳和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彭教授,他們到底甚麼時候,在甚麼地方,以哪些人為對象,用甚麼方法,經訪問調查後,確認「蕃薯仔哀歌」書裡所描述的故事「有95%是真實的紀錄」(日文版,序文裡的一段神話)可當史料,亦可當研究歷史的經典。我敢打賭,他們根本沒有經過分析、思考、推敲、驗證等過程,就非常草率的下了錯誤的論斷。其行徑太離譜,太草率,太不負責任了。為什麼一定要跟著日本集英社的狂言神話起舞呢?

很遺憾,本人沒有機會(或許應該說沒有資格)一睹推薦人送到「巫永福文學獎」以及「鹽分地帶文藝營」評審委員會的推薦文內容,不過可以想像得到其內容必脫離不了集英社「95%真實」的神話和日本的一些評論家,如山本勳、西倉一喜(共同通信、外信部次長)和阪本英子等人的鬼話。我倒期望這一些老躲在象牙塔裏面,不食人間煙火的評審委員們不要(只看到-IT)那些已經喪失知識份子應有的風格風骨,存心想欺騙讀者的出版社和一些評論家(的評論-IT),而應該多下鄉走動,像令人欽佩的張炎憲教授(那樣-IT)! 在鄉下你們可以看到一群無經濟背景、無政治背景,僅憑一股熱情為提昇鄉土文化水準,默默犧牲貢獻其心力和寶貴時光的年輕朋友,這一群令人肅然起敬的年輕文藝工作者,才真正夠格領受「文藝貢獻獎」吧!

永川先生的推薦文裡面最精采的部分是,推崇著者(蔡德本-IT)為「朴子國小百年來第一位文學家」這一小段。從某一角度來看,或許真的百年來第一位。可不是,一本書(的作者-IT)有本事把「小說」和「史料」、「假」與「真」、「虛」與「實」融和貫通,統一起來,把它變成亦「小說」、亦「史料」、亦研究歷史必讀的「經典」,(那麼該作者-IT)不但是文學家,還兼具歷史學家,其偉大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百年來第一位

永川先生雖然非常賣力地為小學同學寫了一篇「傑出」的推薦文,可惜因沒有經過腦袋,賣力寫的推薦文竟然變成前後矛盾的馬屁精文章,沒有脫離五、六、七十年代盛行一時,(且-IT)至今仍然拖著尾巴,陰魂不散的馬屁精文章的框框。

左拼右湊,東拉西扯,扯了半天,也應該回到(本文的-IT)標題來了。結論是「蕃薯仔哀歌」這本書,不是「集英社」說的「95%是真實的紀錄」,亦不是山本勳說的「研究戰後台灣政治不可多得史料」,亦不是彭明敏教授所說的「關心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人們必讀的書」。它只是一本(.....)「個人自傳小說」。(它只是一本(.....)蔡德本個人的自傳小說-IT)。

若欲知其詳,請看下回分解。



張英哲:  編輯後記:

張碧是我的三哥。
很遺憾,讀者讀不到他所許諾的「請看下回分解」了。一來,刊登他的這一篇文章的「朴仔腳月報」第36(199877出版)已經是休刊號,再沒有續刊了。二來,作者張碧江在寫完這一篇文章之後三個月,就於1998930日往生了。10月初我隨即從德國回來台灣向他告別。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我才看到他的這篇以漢文出版的文章以及原日文與漢文手稿,然而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計畫要繼續撰寫的遺稿。

張碧江「請讀者續看下回分解」他想繼續說甚麼? 我能夠幫他說話嗎?


「朴仔腳月報」第36 張碧江的文章 






張碧江的日文手稿
張碧江的漢文手稿